生物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是淮阴工学院在生物化工省级二级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校级一级建设学科研究室、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过程集成工程实验室、淮安市生物转化与生物制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相关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承担了生物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环境工程及农学等专业全部或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通过深度整合校内外学科、专业及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发挥生物工程学科交叉优势,通过推进生物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促进生物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及农学等7个专业的交叉融合,是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综合性学科训练中心。
生物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是能满足生物工程专业类创新人才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需求的实践平台,适应“2+1+1”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高,并设置有开放性实验项目,对接国家及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所体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学生就业创业方向建设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建成“生物质加工上游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质转化”(生物质预处理、生物基化学品加工、生物质燃料加工、生物材料加工)、“生物制品分离”(天然提取物分离、生物质发酵产品分离)、“生物制品质量评价”(化学分析、仪器分析)4个综合训练平台,每个平台建设2-4个综合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训练内容分为学科基础性、专业拓展性和学生自主设计性三个层次,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学科综合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任务,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理念先进”的实践教学团队。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有效途径,通过“江苏省政府留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团队赴境外研修计划”、“江苏省双语教学赴境外研修计划”等计划鼓励教师外出进修,积极聘请相关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人员兼职授课,完善校内专职教师深入实践、学习交流的制度和机制。探索综合训练中心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新途径,制订切实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建立中心工作考核和奖励制度,鼓励高级职称教师承担实践教学,配齐、配强实践教学人员。中心现有实验教师40人,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学校近年通过教师工程实践活动、“百名教授下百企”、“百名博士进企业”活动,已有10余名教师在企业进行了为期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活动,为企业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培养了大批的企业技术骨干,丰富了教师的工程经验,也成为本中心的重要师资力量。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800余万元,其中800元以上固定资产设备1041台件,实验室有包括电子显微镜、PCR仪、液质联用系统、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高档大型仪器设备,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需要。
中心建设以来,在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开展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省级立项资助的达10余项,大学生毕业就业率达98%以上。
综合训练中心还通过面向校内外开放,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的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基础生物学”公共选修课,还承担了校内与本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相关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指导工作。淮安市地方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也经常有科研人员利用中心实验室较为优越的条件在此进行科学研究和技能培训工作。
生物技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涉及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生物产业发展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淮安一直把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江苏省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需求下,随着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急需大量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苏北地区淮安市唯一一所工科本科院校,我校承担着向社会大量输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此外,我校地处高教园区,还具有明显的的人才优势和较好的硬件设施,中心将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体制,首先辐射整个高教园区的学校,将立足淮安,面向苏北,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中心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瞄准地方经济的主战场,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逐步形成并发展以地方支柱产业经济为主线的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其成为淮安市支柱产业具有创新性的交叉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网站链接:http://swzh.hy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