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农学院)园林1231班为期两周的“移动课堂”顺利结课。在专业教师带领下,44名同学先后奔赴苏州、南京、淮安三地,围绕“古典园林—植物识别—城市绿地—微花园建造”四大模块展开递进式实训,用脚步丈量行业前沿,用图纸回应大地需求,完成了一场从“赏园”到“造园”的升级之旅。
10月13至17日,苏州段聚焦“研古建”。班级先后走进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虎丘、金鸡湖与苏州博物馆,现场拆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空间密码,比对古典造景与现代植物配置手法,将园林史、造园理论转化为可测、可绘、可感的专业语言。

10月23日,南京段锁定“识草木”。师生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系统分类园、宿根花卉园、药草园及热带温室开展进行园林植物形态特征观察与树种识别,学习观光温室植物景观的布局和配置以及各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和植物景观配置,拓宽了植物景观规划的视野。

10月20至22日,淮安段突出“探功能”。各组分赴阳光湖公园、白马湖森林公园及校园周边绿地,完成植物群落调查、景观绩效测评与菊花培育基地调研,形成5份城市绿地评价报告,直观体会“设计服务场景、绿化回应需求”的落地逻辑。

10月24日,实习压轴“行造园”。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微花园全链条实战:A2图纸设计、花木市场选材、现场施工与后期养护同步推进,在48小时内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可进入、可体验、可运营的“小中见大”景观实体,实现从“纸面风景”到“脚下花园”的零距离跨越。


四时皆可喜,最好新秋时。生科学院(农学院)组织的这次专业实习把课堂搬到园林现场,把知识写在大地上。既创新了课堂形式又锤炼了学生劳动精神与设计韧性,为后续成长成才奠定扎实基础。